准大学生为何大多对专业不满意?对就业缺乏方向是主因
来源:
发布人: 发布日期: 2013-08-29 已有人浏览
■对专业认识模糊,对就业缺乏方向是主因
■江西大多数高校允许学生入学一年后通过考核转一次专业
■专家建议,新生们应先找到自己向往的职业
“我被调剂到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,哎,真失望。”进入8月,越来越多的江西学子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虽然考进了大学,但准大一新生们对专业并不满意。有调查显示,60%的大一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“很不满意”和“不满意”。
准大一新生们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,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。记者了解到,大多数高校均有较为灵活的调整专业政策,通过慎重考虑,对现学专业不满意的新生有机会在入学后根据学校规定转专业学习。不过,专家建议,考生无论是否转专业学习,都应先找到自己向往的职业。
考生:被调剂到历史学专业欲复读
小邓是赣州市的一名文科生,今年高考成绩为506分,目前已经被江西一所高校录取,专业为历史学。小邓告诉记者,填报高考志愿时,他填的专业志愿都与经济有关,包括会计学、财务管理、国际经济与贸易等,但因为分数不是很高,所以他选择了服从专业志愿调剂。
“现在被调剂到了 历史学,可我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,毕业后我也不知道好不好找工作。”小邓有点“委屈”地表示,高考前的几次测验时,他都能考到540分以上,今年高考时有点发烧,影响了发挥。
小邓说,他的妈妈是单位的会计,爸爸和舅舅都在银行工作。“如果我大学的专业是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,我觉得今后就业会有一些优势。”小邓坦言,他现在正考虑复读一年,但爸爸担心他作为复读生参加明年高考,心理压力可能会更大,万一没考好反而得不偿失。“现在我真的很纠结,大学生活还没开始呢,我就觉得有点失望。”
现状:大学新生大多对专业不满意
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曾对4094名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,结果显示,入学近2个月,本科新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为40%,有60%的本科新生对就读专业“很不满意”和“不满意”。
专家认为,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,很大的原因在于考生在好学校与好专业选择上,选择了前者。正所谓“鱼与熊掌不可得兼”,选择好大学还是“好专业”,一直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一大矛盾。迫于高考成绩的客观条件,大多数考生为了进入好大学,不得不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,只能选择服从专业调剂,因此考生没有录取到自己最理想的专业的情况比较突出。
同时,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,也与对专业认识模糊有关。高考前,学生主要忙于应试,没有关注所选专业的基本情况,对专业的内涵、方向缺乏足够的了解,在填报志愿时思想准备不充分,往往填完以后又后悔了。
此外,由于很多准大学新生们对未来就业缺乏方向,在准备入学前感受到巨大压力,增加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不满情绪。
提醒:绝大多数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
有专家认为,虽然学生的专业是在进入大学之前选择的,但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应该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责任。学校应该根据学科设置、人才市场等情况向学生和家长提供指导信息,帮助他们做出正确选择。
事实上,国外一些高校,尤其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,实行自由转学、转专业制度,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,有的高校甚至在前两三年不分专业,让学生自由选科、选课、选师。
记者了解到,江西省内绝大多数高校均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条件地调整专业。
南昌大学:学生入校一年后,按照“自主选择、统一考核、按比例择优录取”的原则,自主选择专业。
江西师范大学:学生转专业,须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,经所在学院院长签署意见,拟转入学院审核同意后,报教务处审查批准。入学未满一学期的,以及招生时确定为定向、委托培养的不予转学。
江西科技师范大学:学校录取时按录取原则进行专业安排,新生入学一年后,部分优秀学生可按照学校相关规定,向学校提出调整专业申请,审核后若符合条件的,可以转入相近专业学习。
江西农业大学:专科学生经本人申请、考核合格、教务处审核、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可办理转专业手续。申请转专业并参加考核的时间为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,办理转专业手续时间为第二学期开学初。入学未满一学期的,不予转专业。
建议:先找到自己向往的职业
“我总是鼓励那些对专业没兴趣的学生一方面寻找兴趣,一方面尝试培养对已经开始读的专业的兴趣。”李开复在他创办的开复学习网上,曾就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提出了中肯的建议。李开复表示,“如果你进入一个系学习,又没觉得不喜欢,那么你总会在这个专业中找到一部分你喜欢的东西。比如你在心理学系学习,但你很喜欢计算机,那你可以去学习用户界面设计,通过尝试跨学科的学习,把两个专业结合在一起,这是可行的办法。”
在专业的发展上,李开复建议,不要把专业当作职业。比如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做很多职业:测试工程师、程序员、技术支持专员、产品经理、解决方案专员……大学新生们应该先找到一个自己向往的职业,然后再去了解从自己现在的专业如何能够进入这个职业。李开复认为,大学生可多去公司咨询,寻找打工的机会,同时问问自己的朋友、师兄等。“一个自信、虚心、有良好出发点和动力的人完全可以培养出自己的兴趣,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培养自己兴趣的动力。”
(消息来源:河南阳光高考信息平台)
上一条:河南省2013年年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启动
下一条:今年全省“金秋助学”37650名新生获资助